首页  | 新闻  | 体育  | 娱乐  | 经济  | 科教  | 少儿  | 法治  | 电视指南  |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
戏曲频道 > 运河戏话 > 专题首页 > 正文

运河戏话——北京篇

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16日 11:47

  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,后门桥、和被称为“海子”的什刹海、积水潭是运河的终点,北京人俗称的后门桥,元代叫万宁桥,也是一座闸桥,当时叫澄清闸。澄清闸有上、中、下三个闸口,这儿是第一个闸口。修闸,主要是为了通航,调节因地势造成的水势高低差,通惠河上一共有11处这样的闸口,每个闸都由两、三个闸口组成。

  关于什刹海,有人说这一带原本是高粱河上的积水潭。沿水域两岸,建有观音庵、汇通祠、药王庙、广化寺、关岳庙、火德真君庙、净业寺、慈恩寺、普济寺和广福观等十座古刹,所以就叫了什刹海;还有人说,什刹海的得名,是因为明代在海子北岸,德胜门内有座叫什刹海的古寺,因寺而得名。

  有时候,民间俗传的能量往往取代信史,什刹海的名字也一直叫到了今天。

  今天的什刹海,积水潭,是元代运河南来的船队在元大都停泊的主要码头。

  自元朝起,水面浩瀚的什刹海北岸一带,就已经形成了热闹繁华的商业集市。到了民国年间,虽然水域面积缩小,但夹堤杨柳,盈水荷花的什刹海,却能在消夏四胜中胜出,还是得益于京剧演员的频频光临。

  什刹海北岸的会贤堂对面,每年都照例要搭起可容三四百人的杂耍棚子。前场吹拉弹唱,后场大锣大鼓地上演京剧。名演员如杨小楼、王瑶卿、梅兰芳、程砚秋、谭小培、筱翠花等,每于演戏之余,信步游赏。没有堂会的机会,他们也常从南城驱车而来,小做盘桓。一般百姓偶见其庐山面目,无论春夏秋冬,名伶的身影都会引起市民的欢呼。

  运河连通北京,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作出了杰出贡献。他挖开通惠河,直通积水潭,为的是解决南北漕运问题。

  元代大都城营建基本完成后,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,郭守敬主持了开凿通惠河的工程。他引昌平白浮泉水和西山玉泉山的水,经昆明湖下注高粱河,从西直门入大都城,汇入积水潭内。从而为大都城开辟了新水源。然后,又凿渠东下,沿皇城东墙外南下,穿城而出,直至通州入白河,形成了大都直通杭州的漕运水道。

  忽必烈见海子中“舳舻蔽水”,粮船如织,非常高兴,赐名为通惠河。

  漕运的解决,不仅支撑了元大都数百万人口的衣食住行,而且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大交流。

  位于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之间的银锭桥,因这座单孔石拱桥的形状象块银锭而得名。银锭桥旁有“银锭观山”处,曾是“燕京小八景”之一。清《帝京杂咏》中描绘道:“银锭桥连响闸桥,湖光山色隐迢迢。碧峰一寺夕阳下,月光荷花通海潮。”不过,若是元代站在银锭桥上遥望西山,眼底该是另一番景致。

  当时作为运河终点码头的海子,船商聚泊、桅杆林立、遮天蔽水。沿岸布满酒楼歌台,周边形成繁华的商业区。

  水陆两路通大都,元代的大都于是成为商业化的大都市。

  钟鼓楼一带的米市、面市、绸缎市、皮毛市、珍珠市等,鳞次栉比。皇城西边则有羊角市、骆驼市、马牛市、羊市。这里商人云集,消费旺盛。以城市娱乐场所“勾栏”为标志的戏曲得以在京城发展,形成了中国戏剧的第一个创作高峰——元杂剧。

  北京因此而成为中国戏曲的发祥地。

(编辑:史冬莲来源:CCTV.com)